职场拼到最后, 赢的都是高学商的人(附书单)
孩子们常说我们这些老家伙 “过时了”,可我瞧着,不少成年人比孩子还怕学习。职场上遇到新系统就躲,想考个证翻两页书就犯困,报了线上课最后全变成收藏夹里的摆设 —— 不是脑子不中用了,是把 “学商” 这门手艺给丢了。
人到中年才明白,学商比学历金贵十倍。
年轻时靠文凭敲门,三四十岁后全凭学习力爬坡。同个岗位上,有人三年原地踏步,有人能靠业余时间学会数据分析、考下职业资格,差距就在会不会 “持续学习”。
今天给各位挑的书,都是经得住职场摔打的真家伙,每本都藏着让成年人学懂新东西的门道。
一、先把生锈的学习齿轮拆开 —— 别让 “我老了” 骗了自己
《认知天性》是我去年帮朋友闺女备考时翻的书,越看越心惊:
原来我们成年人为了 “舒服”,把学习搞反了。总想着把资料打印出来划重点,其实不如合上书逼自己回忆;总喜欢在一个领域死磕,不如穿插着学几样东西。
书里说 “学习越轻松,效果越糟糕”,这话戳中多少人?
《终身成长》得配着茶慢慢品。
卡罗尔・德韦克说人分两种:一种觉得能力是天生的,学不会就认怂;另一种知道本事是练出来的。
二、把碎片化时间串成珍珠 —— 成年人哪有整块的功夫
《搞定:无压工作的艺术》是我给加班族的救命书。
戴维・艾伦那套 “收集 - 处理 - 执行” 法子,把手机备忘录变成学习仓库:等公交时刷到的行业文章,开会时想到的考证计划,全丢进去分类整理。我朋友的孩子在医院当护士,用这法子挤时间考了在职研究生,她说:“不是没时间,是没把碎片时间当回事。”
《深度工作》里的 “双峰工作法” 简直是为中年人量身定做。
每天划出两小时 “绝对专注期”,关掉微信手机,专门啃硬骨头。我认识的张老师要评高级职称,每天早上五点起来写论文,雷打不动两小时,半年就攒出三篇核心期刊。他说:“不是熬不起夜,是得学会给大脑留块干净地儿。”
三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饭票 —— 成年人的学习要能换柴米油盐
《费曼学习法》最适合怕学了白学的人。
说白了就是 “用自己的话讲明白”,我那做销售的侄子用这招学产品知识,把复杂参数编成顺口溜讲给大妈听,业绩翻了倍。书里说 “如果你不能简单解释一件事,就是没真懂”,成年人学东西别追求高大上,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本事。
《跃迁》里有个词叫 “联机学习”,我琢磨着就是别死读书。我听说小区门口开超市的老李,想搞线上配送又不会操作,他不自己闷头学,而是找快递点的小伙子请教,俩人合伙搞起了社区团购。书里说 “今天的高手都在借别人的脑子学习”,成年人哪有时间样样精通,会借力才是真聪明。
四、别让焦虑毁了学习劲 —— 成年人的学习要抗造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其实是本学习心法。
很多人学新东西怕被笑话,就像我年轻时学用智能手机,总躲着孩子偷偷练。书里说 “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选的”,现在我敢在群里问年轻人怎么发红包,反倒学得更快。成年人的学习,先得有 “不怕露怯” 的底气。
《微习惯》教的是怎么跟自己的懒癌和解。
别一上来就喊 “每天学两小时”,不如从 “每天看三页书” 开始。我退休后想学书法,就每天写一个字,现在居然能给街坊写春联了。书里说 “微小的坚持胜过猛烈的开始”,成年人的精力就像沙漏,细水长流才够用。
最后想跟各位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
我见过太多人卡在三十五岁的坎上,不是能力不够,是懒得更新自己。
学商这东西,年轻时是锦上添花,中年后是救命稻草。这些书不用从头读到尾,挑两招能用的试试 —— 比如今晚睡前用费曼技巧给爱人讲讲今天学的新东西,明天上班前用五分钟规划下本周要学的内容。
记住啊,成年人的学习不为考试,为的是在孩子面前不落后,在岗位上有底气,在生活里有盼头。
这世上哪有什么 “老了学不动”,不过是怕麻烦找的借口。咱们慢慢来,哪怕每天进步一小步,回头看时也是一大段路呢。